新闻公告
网站访问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曹蕾;赵春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的重要抓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历史观和实践论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帮助青少年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锤炼实干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差异化教学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深入思考,通过数字化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象化,通过实践化教学破除“离身困境”。同时,需要构建教研协同、资源共享、评估激励的支持体系,形成教师愿教、学生乐学、社会争助的良性循环。
中国共产党百年廉政建设史融入思政课教学
胡水清;中国共产党百年廉政建设史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在理论来源、目标导向、内容契合等方面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廉政建设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有利于在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中坚定历史自信,培养具有廉洁自律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此项工作,可从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队伍培训、打造阶梯式课程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数字教育平台、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探索融入的有效路径。
课堂语言表达助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
莫广云;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是思政学科的本质要求。传统教学存在对思维难以把握、忽视思维训练、语言表达与思维发展不一致的问题,可以从学生课堂语言表达的视角切入,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思维输出,通过可物化、可视化、可操作的语言表达活动对思维能力全过程进行训练。搭建思维化语言表达教学平台,构建语言表达模型,设计“三段两结合”的语言表达训练模式,构建学生语言表达评价体系,实现语言表达与思维发展要求相一致,促进思维品质提升。
从概念解构到素养落地的教材解读
徐传信;教材作为落实课程标准的核心载体,唯有对其深度解读,才能精准把握教学核心。通过解构基本概念构建知识内核,梳理章节逻辑重组知识体系,活用教材栏目激活生活情境,贯通学段衔接构建育人链条,锚定素养目标引领育人实践,构建从概念解构到素养落地的解读路径。该路径旨在突破传统知识传授模式,通过学科思维训练、知识结构化整合、生活化情境创设等策略,深化学生文化认知,培育辩证思维与文化自信,实现从知识解构到素养建构的育人跃升。
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实践
徐海霞;新时代加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增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效,可以通过党建工作领航铸魂、“思政小课堂”筑牢阵地、五育并举融通资源、“社会大课堂”协同合作,激活爱国主义的精神密码、擦亮爱国主义的育人底色、厚植爱国主义的赤子情怀、涵养爱国主义的磅礴力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蕴,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朱明光;正在进行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以培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强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体系建设。究竟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提炼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构成要素,并进一步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划分?是我们首先需要思考并澄清的问题。
关于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思考
朱明光;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此次修订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最显著亮点,也是思想政治课程聚焦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我们赋予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涵是:学科课程采取包括社会活动在内的活动设计,即"课程内容活动化";或者说学科内容的课程方式就是一系列活动设计的系统安排,即"活动设计内容化"。凸显观点、关注过程是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方法论原则。
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
朱志平;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程如何避免简单灌输、空洞说教的旧习,彰显探究、活动、体验的价值,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是当务之急。活动型学科课程如何厘定、实施、评价,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意义重大。
核心素养与活动型课程——从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看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韩震;基于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核心是立德树人。在课程方面,发展趋势就是把理论知识教学的"讲授型"课程塑造成"活动型"课程;在内容方面,发展趋势就是综合化;在过程方面,发展趋势就是开放性,课标只是设定方向,具体课程实施过程可以超越标准教材,吸纳新知;在方法上,发展趋势就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发展的统一;在评价上,发展趋势主要是测试学生行为表现,即积极适应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议题式教学的四种“议”境——以“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公开课教学为例
沈雪春;议题式教学是以"议题"为引线,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路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学科素养为培育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的最显著特征是"议","议"的成功与否是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议题式课堂教学中,思辨性情境、两难性情境、劣构性情境和生成性情境是能够让学生"议"起来的四种饶有兴味的"议"境。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朱明光;正在进行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以培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强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体系建设。究竟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提炼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构成要素,并进一步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划分?是我们首先需要思考并澄清的问题。
劳动教育的国外模式与课程实施
庄坚俍;高磊;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的出台,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内对劳动教育的理论认识、课程体系建设、教育内容和实施方式等方面的发展、完善,有必要借鉴、吸纳有益的国外理论思考(国外模式)与课程实施经验。由此,不仅能更好地推动国内劳动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新发展,也有助于推动大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均衡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与对策
马宝娟;张婷婷;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需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还存在着课程理念脱离实践,融通性不足;课程内容重复赘余,连贯性不强;课程设计缺乏整体安排,衔接性不够;课程教学相互独立,合作性不频;课程评价欠缺量化统一,标准不清等诸多问题。在了解问题的前提下通过对思政课总体要求一以贯之,实现课程理念一体化;统筹安排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一体化;推动不同学段思政课教育教学协同合作,实现课程设计一体化;加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互动,实现课程教学一体化;完善不同学段思政课评价机制的建立,实现课程评价的一体化;探索可行性对策,以期更好地推进与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
李寒梅;曹玫;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是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可以从分析教材入手,寻找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建构起单元教学中的大概念;围绕大概念,通过学情分析,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呈现真实情境,设计指向问题解决的单元教学过程;通过制定综合性的评价指标,设计指向真实学力的单元教学评价。以此建构起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框架,从而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效性。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体构成及职能
刘峰;姜建成;推进大中小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需要明确大中小思政课程建设主体的有机构成,使大中小思政课程建设主体各司其责,各尽其能,分工合作,形成合力;需要厘清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建设主体的共同性、差异性、联动性职能,整体规划各层次、各学段思政课建设的具体内容、运行方式和建设目标;需要更好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建设主体职能,统筹一体化的科学设计,强化一体化的交流联动,形成横向符合大中小学生成长特点,纵向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的思政课建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