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情感育人赋能思政课教学,既是增强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情感育人赋能思政课教学,能够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培育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还能够提高课堂实效性。情感育人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教师专业素养与情感素养不平衡、教育环境有待改善、教学资源不足、学生个体差异显著与注意力分散。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育人的正向赋能效应,提升情感育人素养、优化情感育人策略、整合情感育人教学资源,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26 | 0 | 26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2)习近平:《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191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4页。
(5)田国秀、朱小爽、张紫涵:“情感劳动研究的模型比较——兼论教师如何改进情感实践”,《比较教育研究》2024年第8期。
(6)朱晓宏、李婉婷:“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构成”,《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年第4期。
(7)卢黎歌、薛华:“试论爱国精神表达的情感与理性”,《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2期。
(8)戴子涵:“情感韧性:教师安己育人的关键素养”,《当代教育科学》2023年第8期。
(9)陶磊、吕昕怡、高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教师情感价值实现机制论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年第6期。
(10)刘寿堂:“讲深、讲透、讲活中学思政课的着力点”,《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年第1期。
(11)潘建红,刘昊:“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年第4期。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13)印琼、张翰:“基于‘情思共生’的小初一体化教学——以道德与法治‘同伴交往’教学主题为例”,《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年第2期。
(14)钟启泉:“课堂改革:学校改革的中心——与日本佐藤学教授的对话”,《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3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41
引用信息:
[1]赵林林.情感育人赋能思政课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5,No.516(01):4-8.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字化时代的劳动正义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1CZX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